Tag: 法庭新聞
-
第9期 – 《7.21 非白衣人暴動案》
【元朗 7.21 暴動「上集」 林卓廷等 7 人罪成】 區院法官陳廣柒:林入元朗「抽政治油水」 其他被告射水擲物不屬自衛 「我沒有暴動,我不認罪。」2023 年 10 月 16 日,身穿西裝的立法會前議員林卓廷俯身向咪,以雄亮的聲線答辯。判刑這一天,2025 年 2 月 27 日,即使被告欄與公眾席相隔一段距離,仍見林卓廷掛着那個幅度很大的露齒笑。 被稱為首被告的林卓廷,在庭上作供時多次強調,到場只為監察警方執法,惟區域法院法官陳廣池裁定,林入元朗及開直播是「抽政治油水」,對白衣人行為蒐集證據、秋後算帳,「借執法機構之手向白衣人包括鄉事派人士下手,打擊對方」。陳官也拒絕接納其他被告射水和擲物屬自衛,明言射水具攻擊和挑釁性,在一定程度上「促使閘外白衣人最後衝入付費區內襲擊非白衣人」。 陳官指 7.21 最為人熟知的是白衣人暴動及在月台似是無差別的毆打,事件難免因這個「下集」(月台發生的襲擊)而被定性,讓人以為閘內非白衣人都是「受害者」。他形容林卓廷等參與的 18 分鐘暴動為「上集」,判處 7 名被告全部罪成,刑期由 25 個月至 37 個月不等。
-
第8期-《初選 47 人案判決》
蓄意無差別否決預算案違法濫權武力以外方式可癱瘓立法機關 民主派初選47人案由案情發生、拘捕、 候審、審訊、裁決至判刑,時間橫跨5年,16 名不認罪被告的裁決 2024 年 9 月下旬頒布,當中只有劉偉聰及李予信獲判無罪。約兩個月後、11 月 19 日,罪成被告連同早前認罪的被告共 45人 ,被判囚 4 年 2 個月至 10 年不等。 這是國安法實施後本港首宗顛覆國家政權罪的案件,在律政司指具「涉外因素」等理由下,指示這宗高等法院原訟庭案件不設陪審團審理。案件審訊歷時 118 日,法庭頒下判詞解釋裁決理由及判刑理據,《庭刊》整理判詞內容,讓讀者更能了解 3 名國安法指定法官陳慶偉、李運騰和陳仲衡是如何應用現時本港的法律、倚賴案中甚麼證據,將各人定罪 及衡量各人在案中的角色。
-
第7期-《反恐條例》首案
律政司2022年首度引用《聯合國(反恐怖主義措施)條例》作出檢控,指屠龍小隊與吳智鴻組織,準備於2019年12月8日民間人權陣線主辦的國際人權日數十萬人遊行期間,在灣仔一帶引爆一大一小炸彈及槍殺警員。當日清晨警方拘捕多人及搜獲真槍實彈,翌日在香港華仁書院搜出土製炸彈。 全案14人被控,其中10人涉及《反恐條例》控罪。部分被告今年2月22日承認《反恐條例》中的「串謀犯對訂明標的之爆炸」罪,以及串謀謀殺等11項控罪,其中3名被告轉作控方證人。餘下6男1女被告不認罪,案件審訊歷時81日,9人陪審團退庭商議23小時後,以大比數裁定6人無罪,一人交替控罪成立,即7人被控的《反恐條例》控罪全數罪 脫;認罪被告被判刑18個月至23年10個月。
-
公民司法認知-由起訴到審訊的香港法律101
香港法庭絕大部分聆訊均開放,讓司法程序公開於人前。但對於沒有受過法律訓練的公眾,法律有時很複雜。《法庭線》一直希望拉近公眾與法庭,藉成立兩周年推出本書,嘗試從讀者關注角度,探討香港刑事審訊的程序、概念和原則,以及法律制度,輔以近年公眾關注的案例及新聞人物訪問,側面記錄因各種原因被牽扯進入法庭的人,與他們的故事。 「法律101」為《法庭線》欄目,定期刊出介紹香港刑事審訊程序、法律制度文章。本書輯錄兩年來刊出的逾 30 篇文章,按主題排列整理,並加入最新案例重新編訂。
-
創刊號-法律制度看不見的障礙
罪成當天, 男生在庭上情 緒崩潰……整整 1小時,庭內尖叫 和哭喊聲幾乎未 有間斷。男生聲嘶 力竭的嚎叫,他只想 回家。 我們的法律制 度,有否看見看不見的 障礙?